唐雪陽
安科瑞電氣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嘉定 201801
在國家"雙碳"戰略深入推進的大背景下,零碳園區已成為城市綠色轉型的重要載體。作為中國經濟的前沿陣地,上海正積極布局零碳園區建設。2025年7月,上海市發改委聯合經信委發布《關于開展零碳園區建設申報工作的通知》,標志著上海零碳園區建設進入實質性推進階段。
一、上海零碳園區建設面臨的現實挑戰
調研顯示,上海園區在零碳轉型過程中面臨三大現實挑戰:新能源消納效率低下是首要難題。以上海某經濟技術開發區為例,其屋頂光伏裝機容量達15MW,但由于光伏發電存在明顯的"午剩夜缺"現象,自用率不足50%,大量清潔能源被白白浪費,平均每日有超過8000kWh的綠色電力無法有效利用。用能成本居高不下成為園區運營的沉重負擔。數據顯示,上海園區基礎電費占總電比例高達35%以上,某智能制造園區年電費支出中,僅基礎電費就超過1200萬元。同時,上海執行全國的峰谷電價差政策,2024年新規下價差已達0.98元/kWh,進一步加大了園區的運營成本壓力。碳管理手段落后制約了減排效果。目前多數園區仍依賴人工抄表和年度核查,缺乏實時監測和動態調控能力。某高新技術園區負責人表示:"我們每年只能通過第三方機構進行碳核算,數據滯后嚴重,無法支撐日常的碳管理決策。
二、科技賦能:安科瑞EMS3.0平臺的系統解決方案
面對這些挑戰,安科瑞EMS3.0源網荷儲充協同平臺憑借其先進的技術理念和強大功能,為零碳園區建設提供了系統性解決方案。
源網荷儲充協同:零碳園區的核心引擎該平臺創新性地采用"數字孿生"技術,構建園區能源系統的虛擬映射,通過對分布式電源、電網、負荷、儲能以及充電設施的整合與智能調控,實現能源的利用、供需的匹配以及碳排放的有效降低。在某智能制造園區的實踐中,平臺接入了園區內12MW分布式光伏、5MWh儲能系統、85臺電動汽車充電樁以及主要用電設備,通過智能算法實現多能源協同優化,每年可減少碳排放約8600噸。
清潔能源利用:從"自發自用"到"全額消納"平臺通過人工智能算法,對光伏、風電等分布式清潔能源進行超短期功率預測,準確率可達92%以上。系統根據天氣狀況預測發電量,并結合用電需求合理安排清潔能源接入比例。典型案例顯示,某園區在部署EMS3.0后,光伏自用率從原來的48%提升至96%,每年多消納清潔電力約220萬kWh,相當于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1700噸。
電網穩定與負荷管理平臺實時監測電網運行狀態,基于機器學習算法預測負荷變化趨勢,及時發現異常并預警。系統通過對負荷的智能調控實現錯峰用電,在用電高峰期自動削減非核心負荷,保障重要設備的正常運行;在低谷期利用儲能設備充電,提高電網的負荷率。某園區應用案例表明,通過負荷管理,園區每年可節省電費支出約180萬元,投資回收期不足3年。
儲能與充電設施智能化平臺對儲能設備充放電進行控制,根據能源供需和電價政策優化充放電策略。同時創新性地將V2G(車輛到電網)技術納入系統,實現新能源汽車與電網的能量雙向互動。在示范項目中,園區通過V2G技術聚合了156輛電動汽車的儲能潛力,相當于增加了2.3MWh的分布式儲能容量,每年可產生調峰收益約45萬元。
三、雙效提升:經濟與環境效益雙贏
經濟效益顯著。統計數據顯示,采用安科瑞EMS3.0平臺的園區,平均每年可降低用電成本25%-35%,通過參與需求響應和輔助服務市場還可獲得額外收益。某園區在系統投入運營后,年電力費用從3200萬元降至2400萬元,降幅達25%。環境效益突出。平臺通過碳流追蹤技術,實時監測園區碳排放強度,助力園區減排。實踐表明,應用該系統的園區碳排放強度平均下降30%以上,為上海的生態文明建設做出了積極貢獻。
四、展望未來:技術創新驅動綠色發展
隨著上海零碳園區建設的深入,技術創新將持續發揮關鍵作用。未來,安科瑞將繼續加大研發投入,重點在人工智能預測、數字孿生、分布式能源交易等領域突破創新,不斷完善EMS3.0平臺的功能和性能。
預計到2026年,該系統將實現園區級能源系統的全域感知、全局協同和全維優化,支持更多園區實現零碳目標。
在政策引導和科技賦能的共同推動下,上海零碳園區建設必將邁上新臺階,為全國提供可復制、可推廣的"上海經驗",成為綠色發展的。通過科技創新與實踐探索的雙輪驅動,上海正在書寫零碳園區建設的新篇章,為實現國家雙碳目標貢獻上海智慧和中國方案。
掃一掃 微信咨詢
©2025 安科瑞電氣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備案號:滬ICP備05031232號-79 技術支持:智慧城市網 Sitemap.xml 總訪問量:262902 管理登陸
電瓶車充電樁禁止非法改裝